河南广电·大象新闻记者 杨增强 通讯员 刘成威
“栓志来咧!快到家喝点茶。”刚从调解户家里出来,就有群众热情地打招呼。
赵栓志,今年63岁,中共党员,由于割舍不了的故土情结,退休后做了司法所专职调解员。凭借一颗热心和诚心,以及自己总结出的“土方法”,为群众“解”开了疙瘩,“调”出了和谐。
如今,“有难事,找栓志!”成了漯河市舞阳县保和乡父老乡亲的口头禅。
初心不变 换岗服务再获肯定
保和乡地处漯河市舞阳县西部,下辖36个行政村、84个自然村,户籍人口将近5万,是舞阳县最大的一个乡镇。退休前,赵栓志就是乡里的热心人,由于平时与群众打交道比较多,威望较高,经常有人找他当“和事佬”。
退休后,赵栓志一头扎进“调解中”。良好的群众基础,专业的司法调解,让他在人民调解的路上越走越实。据不完全统计,6年来赵栓志参与的调解多达500多起,成功率达98%以上。调解室里,一面面锦旗、一个个奖牌,见证了赵栓柱在调解路上付出的努力和背后的感人故事。
因调解工作成绩突出,赵栓志近年来先后获得漯河市十佳市民、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。
脚踩泥土 用情调解群众满意
“赵叔的调解故事,那可多着嘞。”舞阳县保和乡司法所所长黄颖转指着墙上的“包公再现、湛湛蓝天”和“情系企业、积极作为”两面锦旗感慨地说,搭搭肩、唠唠天、端杯茶……这些都是赵栓志平时总结出来的调解“土方法”,而且很实用。
2021年4月,李某在工作时不慎被钢丝绳断裂的吊车砸中身亡,家属与企业协商未果申请调解。赵栓志了解事情原委后,一方面告知企业即使和员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,但是实际存在劳动关系,家属可以提起诉讼;另一方面劝解死者家属,分析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。经过2天耐心调解,最终企业赔偿76万元,双方送锦旗致谢。
无独有偶。2022年8月,妯娌关系的郑某和苗某因责任田纠纷来到乡司法所申请调解。顶着烈日酷暑,赵栓志带工具来到两家地头实地测量。弄清归属后,赵栓志又从法律、情理角度向双方做工作、说服和教育。最终,郑某向苗某赔偿900元,苗某也认识到不能为金钱伤了兄弟情,只拿回400元钱,双方握手言和。
扎根基层 不负韶华砥砺前行
2022年,舞阳县首个“赵栓志调解工作室”在袁集村成立,工作室结合“两所一庭”机制,让赵栓志的调解工作如鱼得水。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,最高一天能有四五起。
一枝独秀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赵栓志深知,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从长远来看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调解需求。于是,他借力乡村庚会、庙会、集市,走进群众唱“普法大戏”,每半月组织乡村调解员开展一次“法律明白人”培训,把自己的调解经验倾囊相授,为村居培养普法调解能手。
社会治理,创新在基层,活力在基层。六年调解路,赵栓志始终坚守着初心使命,用一张“婆婆嘴”、一颗“豆腐心”、一双“勤快腿”,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群众带去万千幸福,是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忠实践行者、推动者。
(大象新闻漯河中心热线:18003711078;投稿邮箱:luohe@hnr.cn。)
如果你有任何问题
都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一键求助
你的“急难愁盼”
河南广电全媒体记者和相关党委政府一起为您解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