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象新闻记者 徐先友 通讯员 王世超 典灵爱 文图
4月8日上午,宝丰县文峰街道小店村刚浇完水的梨园里,一颗颗晶莹的水珠顺着新抽的枝条滚落。村民吴亚飞轻抚枝头饱满的花苞,笑容里满是期待:“梨树喝饱了水,秋后准能多结三成果。”
这片曾荒草丛生的低效土地,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的“绿色存折”,见证着小店村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创新突围。
此前,小店村面临土地资源碎片化、集体资产闲置等难题。在此背景下,小店村党支部以改革破题,将170亩垃圾场、边角地等低效资源纳入“活化清单”:通过“功能再造+产业导入”组合拳,116亩闲置用地治理后通过定向招租引入液化气站、中铁七局等企业进驻,形成年租金14.5万元的稳定收益;拟建的50亩仓储物流项目可以带动30余人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预计实现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。
在村党支部书记柳海燕看来,土地资源如同待琢璞玉:“垃圾场变身‘聚宝盆’,边角地长出‘金疙瘩’,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模样。”
生态账本与经济账本在这里实现了有机统一。35亩撂荒林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经济,打造出“春赏花、夏采果、秋研学”的农旅融合产业链,脆梨、蟠桃、葡萄等经济作物亩均收益突破4000元。此外,村里的30余亩集体麦田也藏着“增收密码”,为村集体带来了年均3万元粮食收入,让“粮袋子”与“钱袋子”和谐共生。
“土地不能闲着,不管是垃圾厂、边角地,还是地头都要有效利用起来,增加村集体收入,多为老百姓办事。”柳海燕坚定地说。
目前,小店村对每块土地进行精准“画像”,通过“四议两公开”民主决策机制,村民全程参与到土地盘活的工作中。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,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,正是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,使小店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年均30万元的跨越式增长。
如今,小店村通过“资源重构”撬动了发展格局的转变,这种将“沉睡资产”转化为“活水资本”的探索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。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豫中村庄,正以“全域激活”的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。(编审 钟乾伟)